激光衍射技术在吸入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1. 引言
通过吸入方式将药物直接输送到人体肺部,已是世界公认的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最好治疗方法。而肺部及呼吸道也可作为一个通道,递送的药物通过气道表面进入人体血液系统,然后再进入到身体其他器官,达到全身见效的目的。然而影响药物在肺部及呼吸道沉积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气雾的粒度大小分布就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目前吸入制剂粒度大小测量最经典,同时也是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评价吸入制剂体外粒度分布推荐使用的方法还是惯性撞击器法,其利用不同大小的药物颗粒具有不同的动能,从而具有不同的动力学特征而将其分离,从而进一步得到雾滴中不同大小的活性成分的绝对含量。但惯性撞击器法本身也存在不足,比如测试比较麻烦,尤其是就其洗涤干燥以及色谱分析过程而言,往往测试一个样品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在现代医药研发过程中就显得‘节奏’偏慢。同时随着吸入制剂研究的发展,大家不但对揿次之间的稳定性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关于每一揿次的吸入或者喷射过程的信息,但在这些方面,惯性撞击器法都略显不足。激光衍射技术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激光衍射技术是基于不同大小的颗粒其衍射光在空间分布的不同,利用米氏理论反演计算而获得颗粒体系的粒度分布。虽然该技术也存在不足,比如无法区分辅料和主料、受颗粒的形状大小影响、无法确认获得‘真实’的粒度分布等,但其本身快速无损的测试方式、对于喷雾细节的展现、以及快速比对的特点,使其能够大幅提高在吸入制剂研究和筛选过程中的研究效率。该技术可以跟惯性撞击器以及USP人工喉联合使用的优点也为其扩大了应用范围。本文将介绍激光衍射技术在一些剂型和领域的应用研究。
2. 鼻喷剂
近年来,通过鼻粘膜给药已被公认为是药物能被快速高效吸收的给药方式之一。鼻粘膜细胞上有很多微细绒毛,因此大大增加了药物吸收的有效面积。由于粘膜细胞下有着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药物通过粘膜吸收后可直接进入体循环。此外,鼻腔内酶的代谢作用远远小于胃肠道,因此,鼻腔给药系统正日


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包括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研究。在众多给药剂型中,喷雾剂是比较常见的剂型,仅通过雾化装置借助压缩空气产生的动力使药液雾化并喷出。由于喷雾剂不含抛射剂,无需使用耐压容器,目前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在鼻喷剂研究过程中,对于鼻喷剂粒度分布大小有两个因素影响至关重要,即药物配方和喷射装置。您通过以下一些模拟实验可了解到激光衍射技术如何来体现这些影响因素。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激光衍射技术测量鼻喷剂的一个过程。图1为马尔文的喷雾粒度仪,两端竖起的装置分别为激光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可以自由移动这些装置以调整空间位置;中间的装置为鼻喷的触发装置,以及按需求设置不同的触发压力或者触发速度(也有用触发时间的),同时可以调整喷射角度,这样便可以灵活快速地调整测试参数。
测试完成后,激光粒度仪将会实时给出整个喷射过程的状态。图2为鼻喷剂一个揿次的数据。其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粒径大小,几条不同颜色的曲线分别代表D10、D50、D90以及喷射浓度随喷射时间的变化。整个0.16秒的喷射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阶段,0-0.02秒为触发阶段,此时颗粒喷出还不稳定,粒度迅速变小,浓度也迅速降低;0.02-0.09秒为稳定阶段,此时粒度分布数据趋于稳定;0.09-0.16秒为消散阶段,此时粒度分布变得极其不稳定,有大量大颗粒出现。激光衍射技术不但可以给出清晰的变化过程,而且可以给出整个测试过程或者每个阶段的平均粒径。图3为每个阶段的平均粒度分布及粒径数据显示图。


从图3也可以看出,初始阶段平均粒径在68微米左右,而稳定后粒径变小达到37微米,而消散阶段粒径进一步变大达到45微米左右。而图4则给出了连续4个揿次的喷射数据,这样

不仅可以看到每个揿次的粒径变化、粒径平均值等,而且还可以方便快捷地看到其不同揿次间的数据变化及稳定性。图5为一款设计为50揿次的喷雾剂配方在整个喷射周期内的粒径数据。从该数据可以看出,除第一揿次粒径偏大外,一直到60揿次数据都还是比较稳定,其中41揿次可能是由于操作失败造成喷射粒径明显变大。该操作方法就鼻喷剂以及罐体设计的喷射周期及稳定性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除了看揿次间的稳定性外,还可以观察不同配方、不同喷射泵以及不同喷射口径对于喷射粒径的影响。图6为同一鼻喷剂配方在不同的喷射泵条件下的液滴粒径大小。

从该图可以看出,两种泵随着触发压力增大,液滴粒径都在显著减小,但相比之下,B泵对压力并不敏感,而A泵在压力比较低的时候,随着压力变化粒径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些是在泵体设计和选型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当然药物配方对于喷射粒径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一个模拟实验可观察结果。在同样的装置、同样的泵速条件下(40mm/S),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PVP水溶液来观察雾化效果,PVP浓度分别为0、0.25%、0.5%、1.0%以及1.5%。图7给出了五种配方下的喷雾中值粒径结果,从中可以看到,随着PVP浓度的增加,雾化的粒径逐渐变大,而且雾化稳定期越来越短,当PVP浓度达到1.5%时,基本已经无法找到稳定的雾化状态。其原因可能是随着PVP浓度的增加导致雾化液粘度增加,从而导致雾化液滴粒径


显著变大,但对于同样趋势的配方,我们更换了喷射泵B,结果见图8. 从该图可以看到,虽然随着PVP浓度增加粒度变大的趋势没有变,但喷雾稳定性明显增加,这也说明B泵提供的剪切力完全克服了雾化液粘度增加带来的波动。为了进一步考察影响喷雾粒径的影响因素,在保持图8的实验条件下,更换了更细的喷嘴观察雾化效果。图9展示了PVP浓度在0、0.5%和1.0%三种情况下,在更细的喷嘴下的雾化粒径结果。从中可以发现雾化液粒径分布显著变小,尤其是1.0%PVP浓度下,其雾化液滴中值粒径由200微米降到120微米左右。
3. Nebulizer喷雾剂
喷雾剂是指通过压缩空气驱动药液通过喷孔达到分散药物的给药剂型。虽然其具有很多
不足,比如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完整的雾化系统价格昂贵、只能递送一个剂量等,但其优点也同样明显,比如无需抛射剂、储罐容器无需加压、一般采取水性配方辅以固定的辅料等。同时对于吸入剂量较高的药物(比如诺华公司300mg妥布霉素),喷雾剂雾化递送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再加上可以采取潮式呼吸的方式,目前喷雾剂广泛应用于医院急救室,特别是患哮喘或慢阻肺的儿童和老年患者。喷雾剂也是一个非常强调配方和雾化方式的剂型,换句话说,只有一个好的配方搭配以合适的雾化方式,才能够做出一款好的喷雾剂。当然由于呼吸的模式不同,可能也会对吸入雾滴粒径产生影响,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考虑到雾化配方、雾化方式以及呼吸模式等。
图10是马尔文喷雾粒度仪测试喷雾制剂的一个示意图。其中两边是激光的发射和接收端,紧贴中间的是一个吸入式样品池,模拟人的呼吸道,而上面白色的弯管为USP人工喉,


而吸入式样品池下面是接泵或者呼吸装置,这样液雾通过上面人工喉进入激光测试区域,然后通过吸入样品池被泵抽走。图11是一个持续液雾雾化的粒径分布结果,图中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粒径大小,三种颜色的曲线分别为雾滴粒径的D10、D50以及D90。可以看到雾滴的粒径分布在长达10分钟的雾化时间内相对比较稳定。通过以下实验可了解影响雾化粒径的各种因素。液雾雾化的方式较多,比如常见的喷射雾化、振动雾化或者超声雾化等,每种雾化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喷射雾化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其主要原理是通过一定速度的压缩空气携带药液通过狭小喷嘴而雾化,这时候压缩空气的流动速率就对雾化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下的雾化粒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空气流速速率增大,雾化液滴的粒径参数D10、D50以及D90都呈下降趋势,当流速达到11L/min时,雾化粒径达到最小,随后空气流速进一步增大,其雾化粒径反而变大,这可能是流速太大导致部分大的液滴越过挡板造成的。
同时马尔文喷雾粒度仪可以跟呼吸模拟机相连使用,从而对雾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图13给出了一个雾化系统在正弦呼吸模式下的雾化粒度结果,刚开始随着吸入速率逐渐增大,雾化液滴浓度迅速增加并趋于稳定,而雾化液滴粒径迅速减小然后缓慢增加,而当吸入

速率逐渐变小时,雾化液浓度迅速衰减并且雾化液粒径开始显著增加并且很不稳定,这个数据也很好地体现了呼吸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当然也可以改变呼吸的方式,比如保持相同的配方和管路结构,增加呼吸频率,观察呼吸方式对于雾化粒径的影响(图14)。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呼吸频率的增加,吸入时间也相应减少,同时吸入雾滴的流动速率也跟着增加,液滴粒径显著减小。
除了呼吸方式,雾液配方对于雾化粒径也会有显著的影响,图15给出了三种不同浓度的PVP溶液的雾化粒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PVP的加入以及浓度的增加,其雾化粒径显著增加,这主要是因为PVP的加入增加了雾化液的粘度。同时图16给出了上述三种雾化
液在吸入过程中雾液吸入浓度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PVP的加入以及浓度增加,吸入浓度明显变小,这也就意味着,要想达到相同的递送剂量,粘度较高的雾化液可能需要更长的吸入时间。
4. DPI干粉吸入剂
干粉吸入剂(DPI)又称吸入粉雾剂,是在定量吸入气雾剂的基础上,结合粉体输送工艺而发展起来的新剂型。它是将微粉化药物单独或与载体混合后,经特殊的给药装置,通过患者的主动吸入,使药物分散成雾状进入呼吸道,从而达到局部或者全身给药的目的。干粉吸入剂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比如无需氟利昂抛射剂,不存在大气污染问题;不含酒精、防腐剂等溶媒溶剂,减少对于喉部的刺激,同时也更加易于保存;不受药物溶解度限制,可以携带的剂量较高;固体剂型,尤其适合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然而干粉吸入剂虽然不需要考虑溶解悬浮等问题,但由于粉体颗粒之间容易产生团聚,同时活性成分与辅料载体之间包覆或者相互作用因素也必须详细考量,这就对吸入装置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必须是合适的活性成分及载体,控制合适的颗粒大小,并配以合适的吸入装置,才能达到稳定安全的剂量输送。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通过两种不同的药物采取不同的吸入装置观察雾化效果。其中两种粉体药物分别为柳丁氨醇和布地奈德,表1给出了雾化细颗粒所占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同一种物料在不同的吸入装置中分散效果差异非常大,比如布地奈德的细颗粒比例

可以从14%变为63%。而如果单从粉体物性角度来说,布地奈德的分子表面能是柳丁氨醇的5倍以上,这意味着分散布地奈德的颗粒要比柳丁氨醇难得多。但看到最终结果却恰恰相反,布地奈德粉体分散的细颗粒更多,这也进一步说明粉体吸入分散并不是简单的按照其物理性质的规律进行的,因此如果要进行干粉吸入制剂的研究开发,就必须将粉体配方和吸入装置同时相互考量。
接下来,通过一个小的实验来查看粉体配方工艺、吸入装置以及吸入速率是如何影响雾化效果的。选取三种配方的粉体(见表2),第一种就是普通微粉化的乳糖粉体,第二种是微粉化的乳糖添加了5%的MgSt,采取实验室普通的混合设备加工,第三种同样是微粉化乳糖添加5%的MgSt,但采用的是高强度的混合设备混合(该技术由Vectura开发)。由于硬脂镁本身作为一个两性的物质,可以对微粉化的乳糖形成包覆结构,从而减少乳糖的团聚,但同时混合的方式和效率也将极大地影响乳糖的包裹效率和均匀程度,这也就直接导致粉体输送的复杂性。图17给出了纯的微粉乳糖在不同吸入速率下的粒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吸入速率增大,其颗粒粒径明显减小,这说明虽然乳糖本身颗粒是比较小的。但由于细颗粒具有较强的团聚作用,因此随着吸入速率增加,剪切作用力增强,导致颗粒越来越小,但团聚情况依然明显。图18则给出了普通混合的乳糖+硬脂酸镁粉体在不同吸
粉体配方 加工方式
微粉化的乳糖 无
微粉化乳糖 + 5% MgSt 常规实验室混合设备
微粉化乳糖 + 5% MgSt 高强度混合设备
表2. 三种不同配方及加工工艺的粉体

图19. 采取高能混合的乳糖+硬脂酸镁粉体在不同吸入速率下的粒径分布
入速率下的粒径大小。相比较纯的乳糖,首先在低吸入速率条件下,其颗粒分散粒径更小,尤其是大颗粒方面显著减小,这说明硬脂酸镁的包裹从一定程度下减小了乳糖团聚。但随着吸入速率增大,其粒度变化不明显,而且团聚依旧非常明显,这说明硬脂酸镁的包裹并不均匀,换句话说其并没有形成单个乳糖颗粒表面的包裹,而是多个乳糖团聚颗粒被包裹。这样这些大的包裹颗粒并不会随着吸入速率增加而分散,因此就造成了在高流速下,其粒径反而要比纯乳糖的要大。但如果改善了加工方式,提高了硬脂酸镁的分散均匀性和包裹效率,实现了单个乳糖颗粒的包裹,则可大大改善其分散粒径。图19则是采取高能混合方式的粉体在不同吸入条件下的粒径结果,从图中可以发现其分散粒径大大减少,基本上都在20微米以下,而且其粒度分布对于吸入速率并不敏感,这些都说明乳糖的包裹效率和均匀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5. 激光衍射&撞击器连接

为了能够使激光衍射的测量条件跟碰撞法的测试条件一致,激光粒度仪还可以跟相关碰撞器相连接。图20是马尔文喷雾粒度仪跟安德森撞击器相连接的示意图,其中吸入制剂通过上面的人工喉进入到吸入样品池中进行粒度检测,然后通过下部的接口进入到撞击器中。由于是在同一通路中,测试条件的匹配性大大提高,同时激光衍射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其本身不会对通路中的液滴、雾滴造成任何影响,因而大大扩展了其应用性。
6. 总结
现在吸入制剂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不论是气雾、液雾还是粉雾,不论何种形式,粒度检测毫无疑问都是体外检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医药研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跟时间赛跑的一个过程,因此在研发期间如何能够快速对大量配方、喷射装置以及测试条件进行筛选和甄别就显得非常关键。而激光衍射技术恰恰具有快速无损的特性,同时其结果比对性又非常强,能够快速提供大量粒径检测的相关数据,为吸入制剂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温度计 红外线测温仪 温湿度表 风速计 照度计 紫外线强度计
可燃性气体检测仪 氧气分析仪 烟气分析仪 二氧化碳分析仪 万用表 示波器
电池测试仪 电力分析仪 电缆故障定位仪 钳表 硬度计 场强仪
高斯计 酸度计 工业工具 噪音计 亮度计 电阻测试仪
记录仪 汽车尾气分析仪(烟度计) 套装组合工具 尘埃粒子计数器
发布人:众宇旺仪器 发布时间:2014年8月27日 已被浏览 1601 次 〖 打印本文